云霄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56章 一众才子,文官集团的壮大,唐末大军阀,云霄野,蛋蛋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李天衢心中感叹自己毕竟图谋的是天下一统、终结乱世的霸业,那么终会有一日,也就难免要与李克用乃至他后裔子孙交锋争霸。至于李克用就算现在把话说得再漂亮,天下纷争乱世,到了各处自霸一方的藩镇节度诸部被吞并消亡之时,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他当然也十分清楚。
不过就冲着朱、李两家化解不开的世仇宿怨,截止到朱温这个威胁更大的劲敌彻底败亡之前,与河东军应该也一直能维系相互协作的状态。那么要与河东军大动干戈的时日,应该也还早着呢......
只眼下而言,起码李克用以后也会派遣郭崇韬以贩马的名目定期前来密议,如此对于己方势力迫切需求的战马资源也能得到一定的补充。李天衢也本想多留郭崇韬几日,与这个史载轨迹终究会跻身于后唐政权中心的贤臣名将多套套近乎。
但甚是机警的郭崇韬也以乔装成马贩头子的名目前来密议,与节帅若走得太近而逗留的时日久了,也难免会走漏风声为由,而婉拒了李天衢的好意。
不过郭崇韬拜别李天衢之后,仍以马贩的名义在义成军下辖城郭镇坊来回探视了一圈。尽可能的将李天衢掌控的藩镇治下民生治政、兵马军备等现状探视一番后,这才取道归往,回去向李克用禀复。
数日过后,先前按李天衢旨意南下探访,招拢贤才的幕僚也已归返。在解青与一众军士的护送下,由皮日休说服请动,而不再隐居于九华山中的罗隐、罗邺、罗鄂、杜荀鹤、张乔等名士也已抵至义成军治下,经戎边军旅传报,立刻又调遣兵马护送至滑州白马城。
李天衢也立刻亲自出迎,招抚得这一干文臣名士能为自己所用,当然也须摆出倒履相迎的排场,而那些隐居时日久矣的名士见了特意遣皮日休前去招募他们的藩镇节度都不敢怠慢,也纷纷恭身施礼。
几人当中为首的罗隐梳着整齐发髻,虽然已是五旬出头的年纪,可他生得儒雅,颌下与两鬓蓄三柳长髯,还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模样。
可罗隐等人到底不甘心一辈子隐居于深山当中,李天衢派遣同为当代才华横溢的名士皮日休路远迢迢的前去相请,不但极有诚意,也是眼下他们出山之后受提携任用,而最能展现才能的一方势力。
毕竟李天衢亲手斩下黄巢首级,已是当代名扬四海的风云人物,还身为权掌一方的藩镇节度使。虽然突然前来招募有些突兀,罗隐等学士一时踌躇之际,皮日休又奉劝他们不妨亲自到李天衢治下县坊见识一番。
方今滑、郑两州治下各县,经张全义全权打理地方政事,为落户安家的流民提供农具、良种,且协调着几家发配耕牛开垦、邻里助耕,眼下也不必上缴粮租,种下多少收获多少都能做为家用,众多百姓自然也是干劲十足。
好歹如今李天衢接管义成军藩镇也已有了一段时日,随着大批的流民迁徙涌入,接受安置,郑州与滑州治下各处县坊多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罗隐、罗邺、罗鄂、杜荀鹤、张乔等人看在眼里?也都已确定李天衢也并非是那种一味穷兵黩武,而不知施政济民的军阀?遂先后那拿定了主意?肯投从成为李天衢的助力。
“在下十上不第,又因黄巢贼乱不得北上?隐居于九华,在这般乱世苟全性命。蒙节帅纡尊降贵?遣醉吟先生前来招抚?提携我等仍能以有用之身图个济世扶民。自是铭感五内?遂愿供节帅...主公驱驰。”
以罗隐为首向李天衢恭敬表态,罗邺、罗鄂、杜荀鹤、张乔几乎也都是一般的说辞。而以罗隐为首招聚的九华山隐士,连同他宗室血亲当中才名远播的文士,除了与并赞为“三罗”的罗虬?以及昔日同乡章碣等仍是不愿出仕?甘心在这般世道幽居山林做个隐士之外,其他但凡是仍打算投从一方势力争个荣禄功名的文人,几乎也一股脑的被李天衢招拢过来。
李天衢当然立刻上前搀扶起几位当代名士,凭心而论?李天衢先前虽然未曾与罗隐谋面,但是他所创的诗词却也没少吟过...譬如当初大学四年?时常与哥几个下馆子喝酒时习惯嚷嚷的那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句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便是由罗隐所创......
如此甫一相见,李天衢与罗隐等人便甚是亲密,引众人到了藩镇牙署节堂之内,还未等设席宴管待众人,似乎也是因为在九华山已隐居了太长时日,入座后罗隐等一众文士也立刻又与李天衢询问藩镇民政事宜。
罗隐倒也与大唐诗仙李白的仕途境遇有些相似,由于撰文著作时常讥讽时事,就算所做的诗词文章倍受世人推崇,再是才华横溢,也不免为官宦权贵所憎恶。科举应试了十几次却仍未上榜而得录用,好不容易做得衡阳县区区一个主簿,那都已经是十几年前的老黄历了,再加上黄巢祸乱这么一闹腾,北往求个出身不成,所以也就只得隐居山林。
可是他这个倾向于道家的大贤也有股文人倔劲,现在仍是力图研究治国安民的“太平匡济术”。而道家治国所提倡的无为而治,也绝不是撒手不管任其自如,譬如汉初三杰萧何便信奉黄老之术,主旨为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虽说单靠治下军民觉悟而“自为无为无不为,自治无治无不治”的理念李天衢并不认同,但是以罗隐所笃信的道家很多治政思想,似乎也很适合招抚安置流民,而重整百废待兴土地上民生的唐末乱世。
明明尚未饮酒,可罗隐与李天衢说的投机,因激动脸上也已微微显露出酡红色:“民以食为天,主公治下郑、滑二州,方今当真是人且共益,则君孰与其损哉;人且共损,则君孰与其益哉...眼下的确虽因农事为主,而义成军位处交通要道,工商等行业甄选能人操持,也可按部就班的发展。还有若是主公应允,恳请于藩镇治下设学府择师长授业,以兴文教,只是......”
再说下去,罗隐与杜荀鹤、张乔等一众学士也已发现打理义成军诸行百业,也将涉及到他们这些文人无能为力的问题:虽然甘愿投从李天衢效力,可如今这主公管辖两州十县之地,地盘到底还是太小了。
就算各路藩镇相互对抗杀伐早已是常态,到底是隐居深山当中时日甚久的文士,罗隐等人对于兴兵动武也还有些排斥,义成军藩镇日后又能否壮大实力、拓张疆土,这就并非他们这些长于诗词、文教、民政的学士所擅长的领域。
再加上新近降从,按原本轨迹应会成为南楚开国重臣的张佶,义成军幕僚随着罗隐等一众人的加入,藩镇内文官倒显得有些饱和了。毕竟若只是操持鼓励农耕、安置百姓、任用相应胥吏等职事,只张全义一个人,就完全足以胜任。
言谈一番,李天衢大概也听出罗隐等人的心思,遂笑道:“众位先生勿忧,想必过不了多久,我义成军也将有开疆拓土的机会,招抚别处州府生民,也能教众先生一展所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