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蓝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8章 无忌,我想去陇西,去找张文远!,唐朝好地主,木子蓝色,蛋蛋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朕不喜得陇南八百里地,喜得张文远也!”

太极宫,接到唐俭奏报的李渊大喜,抚须对着殿中重臣们大笑道。

“朕要重赏张文远,重重的赏!”

李渊看着那份签上了慕容伏允名字的盟书,无比的舒坦啊。一个张文远,就打的慕容伏允断手断脚了。看来吐谷浑也不过如此,之前也完全是趁人之危。

“诸卿,朕欲就势征讨吐谷浑,如何?”

李渊这话一出,宰相尚书们都收起了笑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打仗,那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必须得有全面的谋划和准备,不是说要打就能打的。那样轻易的做出决定,绝不是什么好事。

之前宰相们都已经达成一致,认为应当攘外必先安内。得一步步来,国家的战略都已经做出来了,也都在围绕着这一计划进行着。现在皇帝突然说要打吐谷浑,那么一切都可能打乱部署。

宰相们并不喜欢这样。

“陛下,不可。吐谷浑确实实力一般,可我们所忧者非吐谷浑,而是突厥也。突厥一日未平,吐谷浑就一日未宜轻动。眼下张文远已经断吐谷浑一臂,迫吐谷浑求和。这是好事,我们应当顺势接受这和议内容,然后和亲互盟。西南安定,朝廷才有精力全面准备对付突厥啊。突厥乃心腹之患,吐谷浑不过疥癣之疾而已,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裴寂坚持反对皇帝这种心血来潮就要临时改动原定计划的念头。

陈叔达等也认为应当见好就收,先和吐谷浑签署了这和议,让西南安定。

“请陛下签署盟约,然后诏令张文远勿再与吐谷浑交兵!”

李渊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罢,那就如诸卿所请,签署这议和盟约,然后送公主去青海。”

虽然有些遗憾,但张超的出色表现,依然是这次迫使吐谷浑妥协退让的最大功臣,尤其是拓边八百里,这份功绩,相当了得。

如此功臣,当然得赏。

“晋张超为武安县开国公,加张文远真食封二百户,通前共五百户真食邑,每户皆给七丁上限,晋上柱国,加光禄大夫!”

“张超的奏折怎么还没有到?”李渊看过了唐俭的奏报,看过了罗艺的奏报,但他现在最想看的还是张超亲自上的奏报。他非常想知道,张超这一路上是如何率领七千骑就一路南下,最后还联络上了白狼等三小国,最后把冶利部打的分崩离兮的。

今年的日子有些苦,又是突厥入侵又是江淮叛乱,还有吐谷浑趁火打劫,梁师都等不肯臣服,老大老二还内斗的厉害。

如今连宫里的女人们都参合进去了,一天到晚,就没有个清静舒坦的时候。

现在就全指望着张超打吐谷浑人的事情舒坦一下了。

“估计张文远还未班师。”

“你们说如今陇西事了,朕是否应当把张文远调回京来?毕竟他是一文官,还是朕的翰林学士,让他常驻边关,未免不是优待功臣之法。”

封德彝问皇帝,“陛下欲召张文远回京,是欲让其回东宫吗?”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

谁都知道太子容不得张文远,上次还要弹劾张文远呢。结果惹得皇帝当众说出了要换储的话,这更让太子容不得张文远了。

张文远身上还有个太子宾客之职,若回京,这要是去东宫,岂不是很尴尬。

李渊抚着须,有些无奈。

“朕观文远,允文允武,尤其是眼光长远,看问题很透彻,你们看,让文远入中书或者门下做个侍郎如何?”

侍郎是门下和中书省的次官,在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各个衙门里的官员,都分为四等。由上至下为长官、通判、判官、主典。

这四等官制下,长官就是负主管责任的首长,通判则是负分管责任的副长官,判官是负主办责任,主典就是负责对检请之责。

就比如朝廷的中书省,中书令是长官,中书侍郎是分管的负长官,而中书舍人,是判官,负责主办责任。

中书省做为三省之一,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负责诏书起草和参议章表。

这其实就是个发红头文件的地方,若跟米国比,类似于立法机构了。

尚书令虽是主官,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负责诏书起草和参议章表工作的却是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六人,分别对应尚书省的六部。他们起草诏书和参议表章,基本上也是按尚书省六部的工作性质划分的。

中书令和中书侍郎,负责的是对判事的中书舍人的工作进行审查。

中书省的主要工作,其实是由中书舍人在做,而中书省由副长官中书侍郎在管。

不管是中书的中书侍郎,还是门下省的黄门侍郎其实都相当重要,当上侍郎,下一步就是拜相了。

几个宰相和那些尚书们,都想不到皇帝要把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提拔入三省中,还是侍郎。

“陛下,张文远在陇右不过半年有余,已经将陇右治理的井井有条,功绩着著,升官晋爵都是应当,然而现在陇右还需要张文远镇守。”

秦王府。

李世民这段时间很低调,其实他想高调也高调不起来。

皇帝上次说了一嘴要换储,然后对他越发的雪藏了。他现在是天策上将、尚书令、京畿道大都督、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一个个的职位都是顶级,可其实皇帝却根本不叫他参与国事,除了天策府,其它各衙,他都插不进手。不论是尚书省还是雍州牧,他都只是挂名而已。

皇帝议事,根本不召他。

如今他也搬出了皇宫,皇帝无诏,他都见不到皇帝的面。而皇帝此前让他们把军队交出,解散左右护军府后,李世民在这长安城中,仅剩下了一千帐内和亲事。

苦闷。

呆在长安,跟坐牢一样。

习惯了统帅千军万马,如果困坐长安,每日里只能跟自己府里的几今人下下棋写写字,这种感觉可是相当痛苦的。

“张三又立大功,已经晋升为武安县公了!”

“这小子倒是在陇右痛快。”

李世民有些漫不经心的移动棋子,今天他又向皇帝上了道奏折,请求出兵去征讨朔方的梁师都,可惜如石泥入水。

“张文远平陇西,李药师定江淮,李世绩镇河东,此三将,如今最耀眼啊!”房玄龄也笑着感叹。

李世民笑笑,“军神、战神、兵神,这我也知道。”

“哈哈哈。”

两人一起笑。

“还有左右武神呢。”长孙无忌在一边道。

“玄龄,无忌,我想要离开长安。”李世民道。

“可殿下请求出征朔方,陛下并未同意。”

“找个什么理由,只要离开长安就好。”

李世民这话让房玄龄吃了一惊,“离开之后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世民回答。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互视了一眼,猜出了李世民的一些想法。

“文远不是说在京中最好?”

李世民却是摇了摇头,“我思来想去,怎么也不觉得在京中有什么机会。陛下不可能真会换储立我为太子,而若要起事,只凭王府一千人,根本没有希望。”

长安城里各方的实力,现在李世民是最弱的。

李渊有元从禁军,还有各卫府番上的府兵,加上各卫的内卫,这都是皇帝的人。而太子的卫率虽然也都是驻于京畿,可太子还有内卫,他还有一支两千人的长林军,加起来起码有不下于三千人马在东宫。

若再加上齐王的一千人马。

东宫的实力强劲,李世民那千把人根本拿不下东宫。至于皇宫,更没机会。

他也收买过一些军官,但大唐的宫禁戍卫制度很特别,首先是分成了内外卫。

十二卫外府兵每卫都有士兵轮流番卫,这些番上的兵一般都只在京轮值一个月时间,然后就换另一批。而内卫,也就是亲勋翊虽长在京师,可也一样是分班轮替。

这么多军队,不停的轮换,导致李世民根本无法保证他能收买到足够的人。

就如一个玄武门,这是进入皇宫中最便捷的宫门,不必如南门一样,还得经过宫城经过外朝,一道道宫门。

玄武门进去,就能直入大内。

但想进玄武门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在玄武门的外围,驻有皇帝的元从禁军。这支兵马是并不隶属于十二卫的,这是皇帝的私兵。总数三万,也一样在长安边上分了地,他们也轮番拱卫。就分驻于皇宫外不远的各处。

这些人是很难收买的。

而就算可以绕过这一关,那么到了玄武门外,还要面临的是十二卫中轮值在玄武门外当值的外府兵,一般玄武门外驻扎的是两千士兵。

各卫外府兵轮流来把守,每次都是两卫的左右屯卫兵。每卫各一千,这两卫府兵其实还有互相监督的作用。

收买其中一卫领兵将领还不行,你收买两卫的领兵将领。

而这玄武门外的两营兵,却又是一月就一换,这次是这两千,下次可能就是来自两卫的另两千了,轮换的名单一般人都很难知道。

经过这两营卫府外府兵,才能到达玄武门。

玄武门还有一支兵把守。

是内卫。

十二卫都有内卫,其中左右卫有亲勋翊五府三卫,数量最多。其余十卫,只有左右翊卫。每个卫都有专门的中郎将府,管理这些内卫。

玄武门就也有十二卫的内卫轮流把守。

每次都是两个卫的内卫当值。

然后还有左右监门卫的人负责监督。左右监门卫是唐朝不统兵的卫,每卫只有百余官吏,专门负责掌握门禁的,左监门中郎将负责管进,右监门中郎将负责管出。

每天得有他们的钥匙、门符,才能开启城门。平时内卫把守着玄武门,还有监门卫的官吏监督着。

然后就算这关也过了。

可皇宫之中也还有侍卫,是千牛卫的带刀侍卫。

总之,想要带兵进入到皇宫,到达皇帝的身边,几乎是没有可能。

一道又一道的关卡,各不相统的一支支兵马,想把这些人全都收买了,简直比登天还难。

李世民对此很绝望,东宫兵强马壮,打不过去,皇帝更是守卫森严!

他留在京师毫无机会,还不如想办法外出。

“我想去陇西!去张文远那里!”李世民道。(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它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被豪门巨佬们领回家了

不笑倾城

帝国的黎明

鼓元吉

诱妻入室

三三三爷

幻想世界大穿越

辰一十一

逐道在诸天

新海月1

诸天之角色扮演

蜀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