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7章 低调做人、新的更新策略,返回2006,木子心,蛋蛋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心里明明有诸多不满,但带鱼回复孙全的却是:“呵呵,没事,对了,要不要给你今天把签约的状态提前改了?我看见你书评区已经有人想打赏了,但因为现在还不是签约状态,所以打赏不了,我帮你改一下?”
电脑前,孙全想了想,回复:“不用,还是按正常流程走吧!”
不是他突然不爱钱了,他也知道如果今天就能修改签约状态,今天就能收到一些打赏的钱。
但理智告诉他——吃相不要太难看!
新书上传第一天就改成签约状态,无疑是在告诉别人——他在行使特权。
而根据他以前那么多年混迹在社会最底层的经验,任何行使特权的个人,都会引来无数人的反感。
越是有钱或者有权的人,行使特权,越是让人反感,甚至厌恶。
而他孙某人现在有钱的名声已经传开了,这个时候,发一本新书,在签约流程上,还要行使特权,这不是招人反感吗?
莫装比!装比遭雷劈。
这是前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只当这句话是一句好玩的流行语,但他一直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
以前他就注意到网文圈一些所谓的大神,飘飘然地习惯性装比。
然后呢?
反正他见过的那些装比的,没几年都不行了。
无一例外。
反面的例子见得太多,他孙全又怎会跟那些反面例子学习?
越是有钱有名了,越要保持低调。
因为有钱有名,本就容易招人妒忌,这是人性使然,如果你还动不动就装比,动不动就搞个特权,那不是更拉仇恨?
而他写网文,本就是个直接面对读者的行业,路人缘很重要的,一旦他给外界的印象变糟了,他在这一行也就不好混了。
网文写手嘛!
从来只见深受读者喜爱和支持的作者,被网站力捧,什么见过被读者无视甚至鄙夷的作者,能一直受到一个网站力捧的?
读者才是一个作者的根基,书迷才是一个作者最坚实的后盾。
这一点,他以前虽然老是扑街,但却早就领悟得透透的。
带鱼:“真不需要?”
咸鱼俺老孙:“真不需要!谢谢了。”
带鱼:“行,那我回头给你发一条签约站短,你按流程把签约的事宜走一下吧!我这边等你的合约一寄到这边,就帮你修改签约状态,好吧?”
咸鱼俺老孙:“嗯,谢谢,有劳了!”
……
两人又聊了几句,这次的沟通就结束了。
结束时,电脑前的带鱼神情有点疑惑,她挺意外这次沟通,孙全的态度竟然和以前差不多,甚至比以前还稍微客气几分。
这出乎她的意料。
孙全最近一直不回她的私信,她还以为这家伙飘了,脾气肯定见涨了呢!
……
结束和带鱼的私信,孙全顺手又处理一下qq上收到的其它私信,有同行的,有书迷的,他耐着性子一一回复,语气什么的,都和以前没什么区别。
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这是他早就明白的做人准则。
只是,他qq上收到的私信有点多,这一回复,其中一些人跟着又回复过来,一来二去的,等他处理好所有的私信,已经是一个多小时后。
扭了扭脖子,微微苦笑,做一个谦虚的人,真不容易啊!
如果他每天都登录qq处理所有的私信,恐怕他每天都得在这方面付出一两个小时。
这一刻,他忽然记起原时空……西红柿的qq签名上,就标注着这么一句话:“半个月登一次qq,有事请留言,我上线后会集中处理。”
原话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时间久远,他已经记不清了,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
迟疑片刻,孙全干脆也在自己qq签名上,备注上这么一句话。
至于自己以后是不是真的半个月登一次qq,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反正他标注了这么句话,他相信他不及时回复一些人的私信,甚至直接不回复,大家应该也能理解了。
要他每天回复那么多人的私信,甚至给人陪聊,他真觉得累。
有那个空闲时间,去工作室或者公司走一走、看一看不好吗?哪怕是找本书看看呢!他现在的时间本来就不够用。
做完这些,他心情愉快地退出qq,打开起点,登录作者后台。
第一眼自然是看向新书《亡灵遗愿》的收藏人数。
今天上午发的新书,此时的收藏人数竟然已经破了一万。
有一万两千多了。
说真的,这一刻他心里有点骄傲。
这是他重生后,先后三本书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人气,要不然发书第一天,收藏人数不可能有这么多,除非他臭不要脸地刷数据。
同时,眼前这一万两千多的收藏数据,也令他心里很是感慨。
他忘不了自己刚入这一行的时候,第一本书发表第一天的收藏人数好像没有超过5个。
也记得重生前,自己写网文n年后,有时候开的一本新书扑街了,从发书写到上架,二三十万字的总收藏人数也没有上万。
这一行从来都是这样,赢家通吃。
你一本书写得受欢迎,往往就会很受欢迎,各项数据都会涨得很快很容易,那个时候,你会有一种错觉——写网文挺简单的,这碗饭挺好吃的。
但当你写了一本不那么受欢迎的作品,你才会发现想涨一点数据,真的很难,可能你原来有一千个收藏,努力多更新一章之后,你的收藏人数不仅没涨,反而还跌了。
也是因此,一本很快冲到十万收藏的作品,不出意外的话,很快也能达到二十万、三十万,甚至更高的收藏人数。
而一本几个月都突破不了一万收藏的作品,可能一两年后,它还是突破不了一万这个数据。
笑了笑,孙全点开《亡灵遗愿》的书页,看了看总点击和推荐票。
总点击已经有8万多。
推荐票也有1万多票了。
这两项数据,和刚才收藏人数的比例,显然是很漂亮的。
根据他的个人经验,总推荐票和总点击的比例小于1比10是正常的。
多数作品的这个比例都在1比15以上。
能达到1比9,甚至1比8的作品是很少的。
而且,这不到10万的总点击,就有1万两千多人的总收藏,这个比例也是不正常的。
正常的情况是几十万的总点击,才可能有1万个收藏。
但眼前这些看上去很不正常的数据,却是很值得骄傲的。
这说明他这个笔名现在的口碑,比他估计得还要好。
将网页拉到书评区。
孙全一眼扫去,没看到什么负面的书评,除了一些广告帖,其它基本上都是各种花式支持他开新书的帖子。
也是!
这本新书刚刚上传,只抛出一个故事开头,就算想喷他的人,暂时也很难找到喷他的理由。
至于以后?
孙全也没自大到以后也不会有人喷他,没谁能写出令所有人都满意的作品出来,他也从没见过有哪位作者的作品零差评。
但他这本新书,至少今天,此刻,他没有看见差评。
这就很好了!
他看见几个催更的帖子,开书第一天竟然就有人催更,这些人不按套路出牌啊!
“不要脸!”
嘴上笑骂着,他还是满足了这些人的愿望,真的调出存稿,又发了两章上去。
重生后,他先后写的三本书,每次新书期发书的时候,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控制着新书期每天的更新数量。
因为他想冲榜,想新书期在新书榜上多待几天,多积累一点各项数据。
众所周知,新书期一本新书的总字数一旦超过20万字,就会被踢出新书榜,无论你这本书当时在新书榜处于一个怎样的排名。
但现在……
他觉得无所谓了,不用那么小心翼翼地控制新书期的字数了。
没那个必要了!
这是一份自信,也是一份底气。
一份来自发书首日大半天工夫,就收获一万两千多收藏的底气。
同时,这份底气也来自于编辑对他的支持力度。
他相信以这本书目前数据的上涨速度,等这本书的字数一到,一进入新书榜,很快就能登顶新书榜。
然后很快也会冲上当周总点击榜,甚至当周总推荐榜。
并且,之后,责编带鱼也不会在推荐位上拖他的后腿。
简单说,他相信自己这本新书,已经没必要为了在新书榜上多待几天,而刻意控制新书期的更新速度。
因为他自信这本书新书期大概率能冲上周点击榜和周推荐榜,而这两个榜单的效果,是比新书榜更强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新书期的更新速度如果能快一点,正面效果应该会更好。
这个道理乍一看,似乎不科学,解释不通。
但他孙全在网文圈混迹十几年,对于新书期的冲榜心得,早就和很多作者不一样。
比如有些作者在新书期,总是喜欢找一些有名气的作者给自己开单章推荐,目的就是为了蹭人家的人气,让自己的新书和同期的新书在数据涨幅上,拉开差距。
但他孙全从不这么干。
一来,他觉得那没什么用,他觉得如果自己的作品质量真的还行,那上架之前,编辑给的几个推荐位,就足够让自己这本书得到不错的各项数据,相比之下,靠别的作者的单章拉来的那点读者,就显得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了。
二呢,一本书,每上一个推荐位,编辑都会看你各项数据涨幅的,而你不可能每次上推荐位,都能拉了一堆成名作者帮你开单章拉人气,这就容易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呢?
如果你是上第一个推荐位的时候,找人开单章拉的人气,那你第一个推荐位上的数据涨幅就会很漂亮,编辑也确实可能因此而给你一个更好的推荐位,然后等到你这本书上下一个推荐位的时候,因为少了知名作者的单章加成,你在这个新推荐位上的数据涨幅就会瞬间拉胯,和上第一个推荐位时候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这容易给编辑一个什么感觉?
编辑会对比你这本书在前后两个推荐位上的数据涨幅,从而判断你这本书最近的剧情拉稀了,简而言之就是认为你这本书刚上第二个推荐位,剧情就开始崩了。
所以,如果你是编辑,你还会给这本书下一个更好的推荐位吗?
重生前,孙全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总有那么些作者想走捷径,想借别的作者的人气,来给自己涨新书期的数据,结果……兴奋的时间没多长,就心灰意冷了,觉得自己被编辑打入了冷宫,竟然拿不到好推荐位了。
三……
他以前不愿意找别的作者要单章拉人气,也是为了在新书期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作品的质量上,他觉得如果自己心里一直想着走捷径,想着找别的作者开单章拉人气,心思就会被分散,而心思分散的结果,就是作品的质量肯定会有所下降。
他觉得得不偿失。
毕竟靠别人的单章拉来的人气是短暂的,作品质量的下降却是长期的负面影响。
而写网文……从来都不是短期见效益的一个职业,这一行拼的是韧劲,好比一场马拉松长跑。
所有想走捷径的行为,都是在拿短跑时的冲刺心态在拼。
而用短跑的心态……跑马拉松的话,怎么可能笑到最后?
……
新书期冲榜的心得,孙全自然不仅仅只有上面这点浅薄的领悟。
比较深一点的领悟就是关于新书期更新速度的,有人觉得新书期越长越好,能多拿几个推荐位,能在上架之前,多积累一点收藏人数,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拿到一个不错的首订数据。
以前,孙全也曾这样认为,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个观念是错的。
因为一本新书上架时的收藏人数高,不代表首订数据就一定会高,这还涉及到一个收订比的问题。
(收订比:收藏与订阅人数的比例)
有可能你上架时五万、甚至十万的收藏人数,最终的订阅人数还没人家一万收藏的订阅人数多。
这就是收订比对一本新书首订数据的影响。
而孙全慢慢领悟到的……就是新书期更新速度对上架时收订比的一个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