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炒茄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025宁远大捷,崇祯,青椒炒茄子,蛋蛋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经略高第报:“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分兵一枝攻觉华岛,焚掠粮货。二十八日总兵满桂开南门追剿去讫”
经略高第塘报:“东夷兵在右屯卫,哨马在大凌河,千总曹恭诚,於子章突遇之,稍有斩获”。
随着袁崇焕的报捷文书,各方报捷使者接踵而来,邸报随着京师日报一路发往天下各方。
“宁远大捷”的消息振奋了低迷已久的人心,士绅们竟然争先恐后的鸣鞭庆祝,额手称庆。
对于宁远守城战击退建虏,朝野上下一致认为此战是自辽事初起至今唯一胜仗,更有御史上奏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
以前是每战必败,大抵是因为统帅无能守将无谋,要么胆却的望风而逃,要么死打硬拼放弃守城,放弃大炮还不盘察奸细当然只有战败。而这次袁崇焕备兵宁远,避免了前面所有人的错误,于是有此一胜。全天下纷纷上奏祝贺,想要去江南避免兵祸的更是格外高兴。
各地要求给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升官进爵的奏折,纷纷涌向通政司。大家一致赞同袁兵备坚辞拒绝奴儿哈赤的招降,誓死与宁远共存亡,使得阖城士气大振。在袁兵备英明地指挥下,明军大破八旗军,以孤城打破了努尔哈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从此凝聚大明朝野军心,鼓舞士气,这次大胜将改变明军对女真主力不敢守战的局面;
针对京师热门话题宁远大捷,怎么能少了信王爷的戏份。有了京师日报,朱由检随时可以改变京师及周围地区的舆论风向。
于是,众袁崇焕等辽东众文武来京师领赏的时候,京师日报第三版面,出现了不同于市面上的言论。日报下属朝阳社评论员首先发文,奴贼在北,退兵也应该是往北面退,按理打了胜战宁远守军不应该是直接开北门追击么,为何总兵满桂开的是南门,难道奴贼没有跑回沈阳,而是往关内在跑?
此议质疑立刻引来众多好事者纷纷围观、参与。又有人指责袁崇焕坐视觉华岛军民被屠而无动于衷;
不久,朝廷上有御史开始弹劾袁崇焕,质疑袁崇焕一面放着近两万军民在城外,任人宰杀。一面却又向朝廷上奏独卧孤城以当虏耳,同时向朝廷请求关内援兵是何道理?
觉华岛距离宁远城不过30里,袁崇焕为何不将觉华岛军民撤入城中,反而舍近而求远?
觉华水师近八千将士都是水手,本应在海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即便战死也是死得其所,结果却被迫在陆地上打一场自己并不擅长的仗,惨遭铁骑蹂躏。
真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可怜觉华岛上一万多军民,就这样枉死在这个愚蠢昏聩的错误决策之下。
更有兵科给事中李鲁生参袁崇焕,宁远之战,建虏大军攻城不过两天,觉得占不到多少便宜所以往攻他处而已,所谓大捷,斩首不过三百,而宁前兵备道下还有锦州、右屯、松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八城,还有驻防的各台、堡无算被破难道都不管,只单单计算宁远守城的胜利吗,袁崇焕是宁前兵备道还是宁远城守备官?
兵部后勤人士通过京师日报发出宁远之战统计损失,战死几近三万,损失粮秣几近百万,从哪里能看出捷来?
当然,袁崇焕也是有支持者的,关宁军这么大的盘子,既得利益方也是相当多的,朝廷上的质疑很快就被压了下去,口风一致的认定宁远之战算是大功。出于对举国上下的士气的激励的宣传,不管损失多大,此战一定要算是大胜,还要大势宣传,以告诉大明军民女真也一样是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这一仗终以建虏失败而告终,宁远之战的胜利,却大大振奋了民心。从此,我大明朝北方边境将得到相对的安宁,京师再也不用一日三惊了。
虽然朝堂上作出了定论,但是作为民间议论平台的京师日报可没有就此熄火,反而愈演愈烈,阉党东林党互相口诛笔伐,九边也是派出代表抓住宁远之战的过失不断的追问。
更有人在京师日报发文,九边已经缺粮缺饷好几年了,兵士逃散严重,而宁远竟然将近百万石粮食弃之于地,任建虏予取予求,搬不完的就地焚毁。若是这样的军队都应该得到嘉奖,那么每年蒙古入寇,九边的城池也守住了,朝廷是不是应该一视同仁,也嘉奖一番甘肃、延绥、宣大等地军民?
支持关宁军的人认为,河套地区的蒙古人和建虏能一样嘛,那建虏的凶残岂是区区蒙古鞑子能相比的。
得到朱由检的指示,朝阳社知名作家在京师日报撰文指出宁远之战是胜是负,要看他是否达到了想要的目的。对于我朝来说,最想要的就是取得开战以来首次大胜,这样看来应该是胜了。
当然,朝廷胜了,不代表袁崇焕就一定是大功,还要具体分析袁崇焕的具体行为达到了什么后果,再来判定得失。
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守住宁远,是朝廷大军取得开战以来首次大胜,振奋人心为一得,有守土、退敌之大功,然而丢失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是为有过。
自天启五年九月,柳河之战结束开始,朝廷已连下旨意,要求关外尽集右屯、锦义之兵于宁远,坚壁清野,深沟固垒,让建虏过来占不到便宜。而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却对朝廷诏令置若罔闻,顶着不办,并伙同粮官金启倧,对于囤积在右屯一带海边的粮食不闻不问。以至于在锦州、大凌河、右屯等地屯种的军民在建虏来袭时猝不及防,死伤惨重,右屯卫的三十万石储量也就此便宜了建虏。最后锦州、松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军民焚房谷而走的惨剧也应该由袁崇焕来负主要责任。袁崇焕抗旨不尊,违令行事,至成大错。
又有,袁崇焕要是早些执行高经略“冬季遇大敌则归并宁远”的将令,将觉华岛上的军民归并到宁远城中,而不是别出心裁的在觉华岛上搞什么“凿冰为壕”的把戏,觉华岛近两万军民、粮草八万余石、战船两千多艘都不至于被奴贼攻击而酿成惨祸。觉华岛处置失当,是为大过。
最后,就算袁崇焕要坚持死守诸堡的策略,要利用各堡迟滞建虏的兵锋,拖延时间,减轻宁远的压力,至少也该将这批粮食运回宁远,毕竟这些小堡是迟早要被攻破地,而粮草是兵家最须关注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如今国中本就乏粮。但袁大人担心撤粮会被视为向向上司高第服软,遂不顾大局,将这批从内地百姓牙缝里征收来的巨量粮秣留在虎口之下,最终让后金人得到了数千万斤米粟,
综上,袁崇焕本一县令之才,奈何孙阁老硬拔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