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终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三章 鱼沼飞梁,蜀山悬剑传,大明终始,蛋蛋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
……
邓弼,也就是青玄道长,破译出的甲骨文字比洛阳大儒的还多。
白复心中暗道:“也不知师父当年因何机缘,竟识得这些文字。下回见到师父,一定要仔细问问。”
白复记熟了这些甲骨文字后,再次返回隐太子府邸,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线索。
在庆王李琮的亲自过问下,庆王府的工匠们格外卖力,将建成府邸修缮一新。
内殿庭院的杂草野花已被清除,铜水缸重新鎏金。石雕狮虎,威风凛凛卧伏在延禧殿前。
墙壁和廊柱刷了新漆,屋檐换了新瓦,宫殿内换成了一水儿的崭新家具,漆面光可照人。
最令白复喜悦的是后花园湖泊的治理。仆从们将湖泊上飘零的落叶和藻类打捞干净,通渠流向曲江的水道。活水注入后,整个湖面波光粼粼,宛如西子。
白复登上扁舟,划动双桨,享受这水天一色的恬静自在。
划到湖泊中央,湖水清澈见底,砂石可见,白复禁不住诱惑,脱下长衫,仅留贴身短打。纵身一跃,跃入水中。
自从坎鼎真气入体,白复对水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如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依偎在水中,就如同蜷在母亲的怀中,平和安详。
同时,也有一种新的能力:当他身处水中,周身毛孔一张一合,仿佛能在水中呼吸,竟能在水中待上数个时辰不用浮出水面换气。在水中,力量也变得极大,斩铁断金,如捏泥团。
……
白复将自己沉入湖底深处,盘坐在砂石上。这里宁静私秘,远离喧嚣。自复闭上双目,默运玄功,气随意走,行走全身奇经八脉,循环大周天。
白复只觉浑身通泰,心神澄明、物我两忘。
……
不知过了多少个时辰,一阵“沙沙”声,将白复从冥想中唤醒。
白复在水中,感觉格外灵敏。白复竖起双耳,揣摩感受
凝神片刻后,白复心中诧异:“若感知无误,这声音应来自地下挖土之声。可是隐太子府邸荒废已久,何人会在这里挖掘地道?
此事必有蹊跷?”
白复浮上水面,此时已近午夜。天似苍穹,星光漫天。
白复潜在船底,推动扁舟驶向岸边。上岸后,白复运功将身上水分蒸发,穿好衣服后,偷偷潜回延禧殿。
一个殿一个殿地找寻,终于在寿康宫发现了线索。
白复伏在地砖上仔细听,地下有极其细微的掘土声,如果不是深夜,自己的耳力也觉察不了。
只听“噗”一声,似乎有人掘开了一块地砖。只见鎏金铜水缸被轻轻挪开,铜水缸底出现了一个黑黝黝的地洞。
“嗖嗖”两声,两个黑衣人从地洞中窜了出来。其中一人短纤精悍,另一人同样个头,只是身形略胖。这两人的眼睛在黑夜中绿芒乍现,犹如狸猫之眼。
两人来到延禧殿前的鱼沼飞梁。鱼沼飞梁位于延禧殿前,是通往延禧殿的主要通道。
鱼沼就是一个大池塘,因池中布满七色锦鲤而得名。池塘之水与后花园的湖泊相连。
飞梁是鱼沼上方一个十字形的桥梁,桥梁跨越水上,从四边通达至中央方形平台,前后平缓,左右较陡,犹如大鹏展翅。
飞梁一词引自西汉扬雄的《甘泉赋》:“历倒景而绝飞梁兮”。
此桥建好后,遂与鱼沼合称为“鱼沿梁”,也称为鱼沼飞梁。
池塘中立起三十四根石柱,石柱乃覆皿式柱础,柱子之间以梁枋相连,石柱上斗拱构造承担桥面,作法如同屋宇斗拱。
这三十四根桥墩石柱是蟠龙柱。
“蟠龙”指未升天的龙,蟠龙柱多出现在屋脊、斗拱或御路。而鱼沼中的蟠龙则盘踞在桥墩之上。
龙柱整石雕制,蟠龙缠绕在笔直石柱上,虎踞龙盘,据险镇守,狂野雄劲。
尤其是大雨倾盆时,鱼沼内云蒸霞蔚,三十四根蟠龙柱剔地起突、栩栩如生。蟠龙仿佛能呼风唤雨,随时就要跃入天空,兴风作浪。
整个鱼沼飞梁巧夺天工,当年也是建成府邸一景。
……
精悍之人对另一人道:“大哥,地道挖到这里,挖到一堵铜壁。这堵铜壁长宽约数丈,应是密室无误。
从地上方位来说,密室应该就在鱼沼之下。”
略胖之人点头道:“怪不得太宗皇帝掘地三尺也找不到密室,谁也不会想到密室会在水下。
他们当年最多把鱼沼的水抽干,看看池塘里有无藏宝。但绝想不到,洞中藏洞,水下还有密室。”
精悍之人眯眼笑道:“如果不是白天有人在府邸施工,谁会舍近求远,要靠地道入府。
看来,天助我也!”
……
两个黑衣人换上水靠,口衔芦杆,潜入水中。两人应该持有夜明珠一类的宝物,能够在水中照明。
两人起起伏伏,在水中探索着每一根蟠龙柱。
一个时辰左右,略胖之人找到一根蜿蜓盘旋的蟠龙。龙身细瘦,线条流畅,张牙舞爪,龙颈之盘,龙首狰狞。
略胖之人大喜,道:“就是它啦!”
说罢,将手伸入龙头,拽住龙舌,右旋三下,只听‘咔咔’几声铰链的声音,鱼沼的水迅速褪去,鱼沼底部现出一个桌面大小的孔洞。
……
www.。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