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坚持西征,汉天子,六道,蛋蛋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翌日早朝,刘秀开门见山地说道:“汉阳传回的战报,想必诸位都已经知道了。”
吴汉说道:“公孙述给隗纯派出援军,好在西征军旗开得胜,挫败蜀军的增援,将蜀军逼退到陇西的鄣县。”
邓禹说道:“陛下,公孙述再次派出援军到陇地,这让陇地的战局,多了不少的变数啊!”
刘秀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他说道:“公孙述能派出第一支援军,就有可能再派出第二支、第三支援军,陇地的战事,将会比我们预想中的要困难许多。”
吴汉垂下眼泪,说道:“战事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战事拖久,我军的粮食……又会成为大问题。”
二十万石的粮食,最多也就够汉军吃上两个月的,这还得把西征军排除在外,让西征军自己吃自己的。
可问题是,两个月的时间,能解决战事吗?
现在来看,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邓禹眉头紧锁地说道:“现在,要么我方撤军,要么,朝廷至少还需再输送二十万石粮食。”
侯霸都差点气乐了,他摇头说道:“大司空从应急粮中调出二十万石,这已经是极限,哪里还能再调出二十万石?”
你就算把李通碾碎了,也不可能再压榨出二十万石粮食。
现在李通已去黄河沿岸视察,人并不在洛阳。
刘秀揉着下巴,沉思许久,幽幽说道:“仲华说得没错,要么撤军,要么凑粮!”
侯霸正色说道:“陛下,库府已再提不出二十万石粮食了。”
即便是应急粮,现在也只剩下十万石,去哪里能凑够二十万石?
“臣……臣启陛下!”
在朝堂的最后面,有人小声说道。
众人回头一瞧,原来是站在最末尾的洛阳令董宣抬起笏板。
刘秀向董宣看过去,摆摆手,说道:“董县令有话请讲。”
董宣出列,向前深施一礼,说道:“陛下,微臣以为,朝廷不能再撤兵了。”
正所谓有一有二,没有再三再四。
这次是朝廷第三次西征凉州,如果还是打到一半,最终被迫撤兵,不仅给了隗纯难得的喘息之机,最关键的一点是,太伤己方的士气,以后朝廷再攻打凉州,将士们估计都会有心理阴影,面对敌军时,也会束手束脚,难以发挥出全部战力。
刘秀点点头,指了指董宣,对在场众臣说道:“董县令所言,甚合我意。
我军将士,已经两次西征无果,如果第三次西征还是不能有所建树,不仅会伤军中将士的士气,也会大损朝廷的威望、百姓的民心。”
粮草问题可以推后再议,现在必须得定下一个基调,到底是打,还是不打。
刘秀的心意是,这次己方必须得坚持打下去,董宣正好帮他说出了心里想说的话。
吴汉眼眸一闪,立刻向刘秀拱手施礼,大声说道:“陛下圣明!”
邓禹思前想后,也向刘秀拱手说道:“陛下圣明!”
显然,吴汉和邓禹都是支持朝廷继续打下去的。
侯霸也心知肚明,这次己方若再退兵,损失会有多么的巨大。
但粮草问题必须得解决,你不可能装作没有这回事,视而不见,不然等军中粮食耗光,十多万的京师军、十万的西征军,都得土崩瓦解,全军覆没。
侯霸眉头紧锁地问道:“那么军中的粮食怎么办?
谁来解决军粮的问题?”
吴汉和邓禹皆垂下头,一言不发。
侯霸看向刘秀,后者也是沉思不语。
已经出列的董宣还没有退回去,他抬了抬笏板,说道:“臣启陛下!”
刘秀摆手说道:“讲。”
董宣低着头,小声说道:“陛下,二十万石粮食,微臣凑不到,但,让微臣凑出一两万石的粮食,还是……还是有信心的。”
侯霸不解地问道:“董县令如何能凑出一两万石的粮食?”
“募捐。”
董宣说道:“洛阳城内的商贾、士族不在少数,他们受天子照拂,朝廷庇护,赚得家财万贯,现在朝廷有难,天子为难,捐些粮食出来,也理所应当。”
听了董宣的这番话,许多大臣的眼睛都是一亮,募捐倒是个好主意。
王元跨步出列,说道:“陛下,董县令言之有理!当年王莽无粮,也采取过募捐的方式,凑齐军粮。”
刘秀看眼王元,在场的大臣们也冲着王元直翻白眼。
明明是件好事,怎么让王元说出来,就那么难听呢,你拿当今和莽贼比,这合适吗?
仔细琢磨了一番,刘秀缓缓摇头,意味深长地说道:“逼着士族大家、商贾大户捐钱、捐粮,这太损朝廷的威望,也太损民心。”
董宣连忙说道:“陛下,募捐不能逼,要尽可能的自愿来捐,也正因为这样,微臣刚才才说,洛阳能凑出一两万石的粮食。”
如果采用高压手段,硬逼着大户们捐出钱粮,那凑出的粮食,可远不止一两万石了。
侯霸接话道:“问题是,即便洛阳凑出一两万石粮食,那也是杯水车薪啊。”
董宣正色道:“如果司隶各郡,全部募捐呢?”
太远的地方指望不上,等到募捐完了,再运到洛阳,不知得等到猴年马月。
但司隶地区的募捐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募捐所得的粮食,甚至都不用运到洛阳,直接送到长安就好。
再者说,司隶地区除了三辅,像河南、河东、河内、弘农诸郡,都是非常富裕的,所能募捐到的钱粮,必定不在少数。
而且把募捐的范围只限制在司隶地区,也不会让朝廷的威望遭受太大的损害。
侯霸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觉得董宣的想法不错,在司隶地区募捐,或许真能解决燃眉之急。
刘秀环视在场众人,问道:“诸君以为,董县令的主意如何?”
侯霸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赞同,说道:“陛下,微臣附议!”
吴汉和邓禹都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自然不会阻挠此事。
两人一同拱手说道:“微臣附议!”
王元若有所思地说道:“如果在司隶募捐的钱粮,不够二十万石呢?”
他一句话,让大殿里瞬时间安静了下来。
董宣只是个县令,他主张在司隶募捐,已经是越权了,他可不敢提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募捐,这事太大,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提议的。
就在人们沉思不语的时候,刘秀开口说道:“如果不够,那就从少府提出钱,去全国各地买粮。”
言下之意,为了支撑西征,他这位天子,愿意掏私人的腰包,去各地买军粮。
王元向刘秀躬了躬身,不敢再多言,退了回去。
刘秀正色说道:“募捐之事,侯司徒主管,鲍校尉辅佐,李大夫监察,洛阳募捐之事,由董县令全权负责,诸君可还有异议?”
“陛下圣明!”
众臣一同施礼。
西征的粮草之事,就这么被敲定下来。
主管此事的是大司徒侯霸,副主管是司隶校尉鲍永,监察官是御史大夫李由。
这三位,可以说都是刘秀最信得过的人。
作为此事的提议者,又是负责洛阳募捐的主管,董宣对于此事自然是十分的尽心尽力。
在处理粮价的问题上,董宣的手段很强硬,姿态也很高,把全城的粮商召集到一起,来个杀鸡儆猴,强行抑制住了粮价。
但在募捐的问题上,他的风格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姿态放得很低,亲自登门拜访洛阳的大商贾,在言谈当中,也十分的客气。
董宣第一个拜访的是王府。
王府的家主名叫王肃,字孔才,在洛阳商贾中,王肃称得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在城区内,王肃有十多间铺子,在郭区,王肃的铺子多达二、三十间。
王肃起家的时候,刚好是王莽执政时期,都传说王肃和王莽沾亲带故,之所以能在洛阳兴起,皆因有王莽的支持,后来改朝换代,对王肃也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或许是真的和王莽有那么点关系,刘秀定都洛阳后,王肃一直都很低调,郭区的铺子大多都租了出去,全力经营城区的十几家店铺,但即便如此,也是赚的盆满钵满,家财万贯。
董宣前来拜访,王肃可不敢怠慢,将董宣敬为上宾,请入大堂,让他坐在主位,不过董宣拒绝了。
二人分宾主落座之后,董宣还难得的和王肃寒暄了几句。
王肃五十开外,混迹商场多年,精明世故,头发丝拔下一根都是空的。
寒暄过后,王肃笑问道:“这次董县令大驾光临寒舍,想必是有事吧?”
董宣摆摆手,笑道:“也没什么事,就是过来看看。
王先生最近生意如何?
可有遇到困难?”
王肃连连摆手,说道:“承蒙董县令关照,草民的生意,也算是顺风顺水。”
“嗯!”
董宣点了点头,说道:“王先生说得没错啊,对你王家,县府和朝廷,的确是多有照拂啊。”
王肃多聪明,一听这话,立刻意识到董宣是话中有话。
他满脸堆笑地说道:“是、是、是!对董县令,对当今,草民是感激不尽。”
董宣笑了笑,说道:“王先生和莽贼,不清不楚,按理说,新帝登基,王家势必要被查抄。”
听闻这话,王肃暗暗咧嘴,躬着身子,大气都不敢喘。
董宣继续说道:“但当今圣明,对于陈年旧案,都不愿再做深追,王先生应感念当今之仁德才是!”
“是、是、是!草民对陛下,感恩戴德,没齿难忘。”
“现在朝廷有难,当今遇到了难处,王先生可愿解囊相助?”
王肃不解地看着董宣,问道:“董县令,这话是何意?”
董宣轻叹口气,说道:“朝廷西征,并不顺遂,公孙述派蜀军增援隗纯。
在正面战场上,即便蜀军和陇军联手,我大汉将士也并不惧怕,且能连战连捷,但……”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住。
王肃急忙追问道:“董县令,但什么?”
董宣一笑,说道:“但我军粮草不足,这使得我军将士在凉州战场上,困难重重啊!”
稍顿,他说道:“今日在朝堂上,我向当今建议,于洛阳募捐粮食,当今也恩准了。”
话到这,董宣不再多言。
自己的话,王肃自然能听得明白,如果他不明白,那就是在故意装糊涂了。
王肃当然能明白董宣的意思,难怪董宣突然来拜访自己,原来是要自己募捐的。
他沉吟片刻,说道:“董县令,朝廷遇到了难处,草民自然是责无旁贷,草民愿捐出五百石粮食……不,八百石粮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