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禅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四章 中学,唐朝工科生,鲨鱼禅师,蛋蛋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嗒嗒、嗒嗒、嗒嗒……
芒鞋在石板铺就的街道上,踩出了独特的声响。伏天过后洛阳下了一场大雨,雨过天晴,饶是平整的石板街,也有残留的水洼。低头看去,倒映的是瓦蓝瓦蓝的天空,还有白如棉絮,团成一团,这一片那一片的云。
“十一郎,慢一些,急个甚么。”
街坊的坊口门柱一侧,手中还捻着抹布,围裙烟灰油渍的妇人,踮着脚张望着一个小郎,飞也似地踩着芒鞋在飞快地跑。
“要开学啦——”
嘴里叼着一块黄澄澄的糜子面窝头,那小郎肩头的挎包,被甩在了身后,跟个风筝也似。
“这让人操心的碎娃,不省心!”
嘟囔的妇人皱着眉头,叹了口气,才转身回了坊内。
“周娘子,你家十一郎可以啊,竟然去了新南市中学进学,了不起啊。”
“就是学个算账,甚么了不起,俺只是指望他莫要在南郊和青皮厮混罢了。旧年大柳树有个吴家的九郎,俺是亲眼所见,被人堵在新南市的西门,剁成了酱一般,到今年,俺见了肉都想吐,连给铁杖公进了一旬的香。俺连频婆果都没吃过,全给庙里了……”
说着,她又朝着铁杖庙方向遥遥一拜,“麦公保佑,千万保佑啊。”
“痴女子,你怎么忘了,去铁杖庙拜神的,青皮哪里少了?往常新南市的无赖,不都在身上纹个铁杖公么?”
“是哩,是哩,这些个不要脸的,怎么好意思去庙里求神的。”
周娘子在那里抱怨着,但街坊却还是目露羡慕,无它,说到底,还是周娘子的儿子,在新南市中学进了学。
新南市中学,它是很有特殊性的,学堂的一应开销,都是新南市所有铺面来供应。而这个学堂的唯一要求,就是给新南市的所有商号、行会等,提供合格的账房。
洛阳受新学王学影响的私塾极多,新南市诸商号,便不愿意再弄一个类似的。就想着,要比这些开蒙的私塾,强上那么一点点。当年长安塞了一撮二代子弟的地界,叫做务本小学,新南市这里守着的二代们,便想着,你叫小学,我就叫大学。
只是万万没想到,这名头引来了一堆的十八学士殴打:你也配,你也敢,你也算?
新南市一众耀武扬威的牲口顿时瑟瑟发抖:不,我不是,我没有……
于是,大学是不能叫了,那就降低一下,改叫中学。当然了,能在新南市耀武扬威的货色,肯定也是有脾气的,于是中学里面出现一本名叫《大学》的课本,是非常合理也非常符合逻辑的事情。
孔祭酒听说之后,这次没有发飙,反而跑去给新南市中学提了字。
就两个字:诚意。
提了字拿了钱,然后就对凑钱该学校收学生的牲口们横眉冷对。还放出话来,什么叫做大学,最起码,你得做到诚意、修身、齐家。
一票不学无术的二代牲口纷纷表示孔祭酒说得对,然后还发挥了想象力:莫非大学就是要先成家?
屈突诠为此,还给武汉的老张写了封信,老张浑身难受地吐了个槽:在大学,不抓紧解决个人问题,还等什么呐!
但新南市中学的成立,还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它具备一定的官方性质,但又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商号需要账房,且是大量的账房,这是因为水陆商贸越趋发达的直接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靠内部培养,或者对外挖墙脚,前者吃资源,后者吃关系。于是商号、行会等组织自然而然的,在一个共同需求下,进行了沟通,然后每一方出一点点资源,一起有组织地建设一个人才输送基地。
而朝廷面对人力资源的累积,是乐见其成的。只是在教育内容上,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其直接体现,就是《礼记·大学》。这一块,朝廷是不会允许民间妄加解读,新南市中学并不涉及解读,于是朝廷就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到底,在民间需要大量账房的同时,朝廷一贯以来的需求,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
唯一不同的是,这十年来,朝廷一直没有有效地推动,仅仅是把数学塞进了国子监,或者说,塞到礼部,由得老学士们去折腾。
效果么,还不如从某条江南土狗那里挖人来得好。
新南市中学,原则上是受新南市监督管理,这就具备了官方性质。将来如果效果好,李董以及外朝,不介意主动培养一个什么“钦命洛阳第一中学”或者什么“皇家煎饼果子中学”。
至于现在,横竖旱涝保丰收,也就由他去吧。
于是新南市中学,虽然谈不上建校过程多舛,但也有些磕磕绊绊,不过总算结果很完美,顺利成立了。
招生考试的生源,主力就是洛阳地区收拢寒门以下子弟的私塾蒙童。因为《音训正本》的缘故,大唐大城市的识字率迅速提高,鲜有地让市民阶层甚至普通小有产者,其受教育的数量,大大增加。
而其中大量的普通市民阶层,他们的生计来源,便是在工场中做工,只有少部分本地市民,才会选择服务性行业。
因此,当新南市进行定向建校的时候,在新南市驻扎开店的各商号、行会等,纷纷向所属雇工传达了这个“福利”。
这也导致了,新南市中学,有着浓重的“新南市”属性。学堂学生的归属感,远远高于普通私塾蒙童对于其私塾的感情。
“宾王,朕觉得,这个新南市中学,大有可为啊。”
听到老板的话,马周微微点头,同样非常认可:“陛下明见万里,臣亦觉得如此。新南市中学,学生多为寻常百姓之家。便是不入科举,于新南市之中,维持一个小康之家,绰绰有余。旧时长安少年,十二三岁时,便多有寻衅滋事拉帮结派。迁都之前,长安少年街头私斗拔刀相向者,不知凡几。往年长安令所收卷宗,举凡伤残,多有流血扑街少年。若有新南市中学收拢,此类事体,定能削减不少。”
李董一愣:原来还能从这个方向上思考?没想到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